新華財經上海12月27日電:隨著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上漲引發部分投資者的“恐高”情緒,最近一周,主要工業商品漲跌不一,但農產品再次接過領漲“接力棒”,帶動跟蹤一籃子商品價格表現的商品綜合指數再創新高。
業界預期,包括經濟復蘇、寬松政策以及疫苗即將啟動分發程序等多重因素都指向大宗商品市場的樂觀前景,但隨著價格的持續上漲,主要價格是否已對這一預期進行了計價值得投資者關注。
農產品漲勢延續強勁
相比工業品,農產品價格繼續演繹“獨立行情”。數據顯示,最近一周,前期一度高位回調的谷物、飼料等類商品再次強勁上漲。大豆、玉米價格都再創新高,帶動跟蹤一籃子農產品價格表現的農產品綜合指數上漲近3%,連續第二周大幅上漲。
主要大宗農產品中,大豆、豆油、豆粕等豆類品種都在前一周的回調后回到前期的高點。其中大豆期貨主力合約升至每噸5700元附近,較前一周大漲逾7%,收回前一周的回調跌幅,豆粕期貨主力合約則回到每噸3300元上方,刷新2年多來的新高。
油脂類品種菜籽油、豆油和棕櫚油也都不同程度上漲,其中棕櫚油期貨主力合約較前一周上漲逾3%,再次回到7年多高位。
“從市場來看,主要油脂上漲主要受外盤的拉動。”對此,寶城期貨的分析認為,目前國際市場豆油和棕櫚油需求強勁,庫存均存在去化加速的預期,奠定了油脂市場強勢的基礎,加上能源市場好轉,也給包括棕櫚油等生物柴油品類帶來強勢的預期。
業界預期,主要農產品短期或仍強勢,但隨著價格持續上漲,部分品種的強勢或會逐漸減弱。
“主要谷物中,玉米的主要供應來自國內市場,供應相對較充足,而大豆相當部分依賴進口,后期仍需關注主產區的天氣等因素,短期可能仍會偏強運行。”上海一家私募基金研發負責人表示。
此前,農業農村部相關負責人在新聞發布會上也表示,我國糧食和主要農產品供給總量充足、市場運行基本正常。近期玉米價格上漲除了生豬產能恢復,飼料加工帶動消費增加,主要產區的東北地區因臺風倒伏,成本增加外,市場對產需缺口的炒作也是重要因素,后期玉米價格大幅上漲的可能性不大。
樂觀的“一致性預期”還能推動價格上漲多遠?
隨著經濟復蘇的預期升溫,加上海外經濟體的寬松政策效應顯現,大宗商品成為年底最受追捧的資產之一。“從各大機構的年度策略看,商品資產已成為機構明年的主推資產之一,一些機構預計的商品資產表現可能會超過股市等其他風險資產。”對此,黃金資深投資者楊渡表示。
而隨著年底一輪商品的大幅上漲,一些機構也預計,短期內商品的價格可能已經對這一預期進行了“計價”。“在這些機構看來,當前的一些商品價格實際上已經包含了經濟復蘇帶來的需求增加,以及寬松政策帶動的商品整體價格上漲,這意味著一旦實際表現不如預期,市場可能會大幅震蕩。”對此,楊渡認為。
事實上,基于經濟將持續復蘇,貨幣政策寬松,以及疫苗將在2021年逐漸投入使用等樂觀的預期,市場都較為看跌黃金等避險資產。“疫苗等消息極大的提振了信心和經濟前景,黃金和白銀的任何反彈都應該是被賣出的有利點。”對此,一家外資機構的分析師認為。
不過隨著越來越多的“一致性預期”發酵,一些警示的聲音也逐漸被市場所接受。“現在市場幾乎預期的主題都是兩個字:復蘇,之所以形成一致性的預期,主要是市場絕大多數是順邏輯,但實際上,本次疫情對經濟的影響,歷史上并未有可借鑒的對比案例。”對此,山東黃金首席分析師姬明認為。
在姬明等專家看來,一方面疫情后的經濟仍存不確定性,尤其是包括美國的刺激政策可能會逐步減弱,而另一方面,事實上,疫情本身的發展也存在巨大不確定性。“在這一環境下,大宗商品價格出現類似今年這一確定性的趨勢性機會可能就較少了,大概率會大幅波動,對于黃金市場,很可能則迎來一輪預想不到的行情。”對此,姬明指出。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31041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