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9日上午,記者從山東省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2019年預計,全省肉類產量805萬噸,位居全國第一位,生豬屠宰量全國第二。此外,《山東省畜禽屠宰管理辦法》中提出了對于畜禽屠宰范圍進行了調整,由原來的生豬擴大到豬、牛、羊、驢、兔、雞、鴨、鵝八種畜禽。
山東省畜牧獸醫局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杜明宏介紹了我省畜禽屠宰的基本情況:一是主體數量多。山東省是畜禽屠宰大省,2019年底統計,全省共有畜禽屠宰企業740家,其中,生豬屠宰企業292家,家禽屠宰企業362家,肉牛屠宰企業59家,肉羊27家。二是總體規模大。2018年全省牲畜屠宰2323.47萬頭,家禽、兔屠宰量30.5 億只。三是加工能力強。屠宰加工涵蓋生豬、肉雞、牛羊等大宗畜禽品種和鵝、兔、驢等特色畜禽品種,各類畜禽品種加工產能均位居全國前列。2019年預計,全省肉類產量805萬噸,位居全國第一位,其中:禽肉產量385萬噸,豬肉產量300萬噸,牛羊肉產量120萬噸。四是外向程度高。截至目前,進入上海市場的屠宰企業有432家,進入北京市場的屠宰企業有388家,禽肉占上海市場的70%,牛羊肉占京津市場的30%。山東省是全國唯一獲得歐盟出口肉類體系等效認可且是唯一可以向歐盟出口禽肉產品的省份;兔肉出口占全國90%以上。
杜明宏介紹,目前山東省家禽屠宰量居全國第一,生豬屠宰量第二,驢、兔等畜禽屠宰也已經形成較大規模,迫切需要規范管理。從全國范圍看,已有黑龍江、遼寧、吉林、陜西、內蒙、新疆、杭州等省市針對畜禽屠宰制定出臺了專門的法規、規章,管理范圍基本涵蓋了豬、牛、羊、雞、鴨、鵝等畜禽屠宰。省司法廳、省畜牧獸醫局通過調研和論證,一致認為,將豬、牛、羊、驢、兔、雞、鴨、鵝等畜禽一并納入法治軌道管理符合我省實際情況。
另外,考慮到屠宰管理實踐和群眾生活習慣,對不影響食品安全和疫病防治的屠宰行為,在附則設立了除外條款:一是農村地區個人自宰自食畜禽不適用本辦法,二是供應少數民族食用畜禽的屠宰活動應當尊重少數民族風俗習慣。
除了從養殖端入手打出系列“組合拳”,山東還注重適時投放豬肉儲備以穩定價格。目前,全省凍肉儲備近3萬噸,屠宰企業庫存15萬噸,元旦、春節豬肉供應比較充足。
從山東省畜牧獸醫局的市場監測看,對于豬肉的消費需求,既包括剛性的,還有相當一部分是彈性的。隨著豬肉價格上漲,肉類消費有一部分轉移到了其他畜禽產品、水產品上。據全國畜禽屠宰行業管理系統統計,2019年1—11月,219家肉禽屠宰樣本企業共屠宰28.07億只,同比增加16.8%。預計2019年全省禽肉產量同比可增加20%,牛羊肉產量也穩中有升。
“我們將加大養殖結構調整力度,在穩定生豬基礎上,進一步提升壯大家禽產業,增強禽肉、禽蛋供給替代能力,加快牛羊等草食畜的發展,引導推動特色養殖,為產品多元供給奠定基礎。延伸畜產品加工鏈條,支持發展畜產品精深加工和副產品綜合利用。提升市場流通能力,支持屠宰加工企業和農產品批發市場改造升級冷凍儲存、冷鏈物流配送等設施設備,推動由‘運活畜禽’向‘運肉’轉變。”唐建俊介紹。
據悉,山東現有規模以上畜禽養殖場2.65萬個、專業戶16.34萬個;驢、兔、蜂、毛皮動物等特色養殖加快發展;畜禽標準化規模養殖比重75%,高于全國15個百分點;豬肉占肉類比重不到50%,較全國低14個百分點;禽肉占上海市場的70%,出口占全國的50%以上,牛羊肉占京津市場的30%;規模奶牛場全部實現機械化擠奶、TMR全混日糧飼喂,全省奶牛平均單產超過7.8噸,部分牛場超過10噸;形成了膠東半島肉禽、沿高速路奶牛、沿黃肉牛肉羊、魯中南生豬等優勢產區。
山東春雪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從事飼料生產、肉雞養殖、屠宰加工和產品銷售的全產業鏈型企業。目前企業年宰殺肉雛雞7000萬只,產品有凍分割雞、冰鮮雞肉、雞肉熟制品、調味品等。公司董事長鄭維新認為,隨著消費理念和消費方式的轉變以及生豬產能下降、豬肉價格上漲形成的倒逼等因素,今后雞肉消費量將會不斷增加。他表示,下一步,春雪將進一步完善深加工產業鏈,實施倍增方案,完成“615”規劃,即:新建一座年宰殺6000萬只肉雞的加工廠,配套建設1000萬只規模的肉雞養殖場,新建一座5萬噸產能的調理品工廠。屆時,年宰殺加工能力將達到1.2億只。
在抓好本省穩產保供基礎上,山東主動與主銷省市開展對接,做好點對點跨省調運,成為京津滬寧杭等高端市場豬肉產品的主要供應基地。根據檢疫出證系統數據,2019年以來,全省折合生豬凈調出313萬頭,提前完成年內外調280萬頭的承諾目標;外調禽肉產品588萬噸,同比增長21.7%。預計2019年全省外調禽蛋可達200萬噸。
對于2019年發生的生豬生產下滑、豬肉供應緊張,進而帶來價格上漲、影響群眾消費的現象,山東省畜牧部門進行了深入分析。唐建俊表示,這些問題一定程度上暴露了山東省畜牧業現代化發展滯后、基礎生產方式水平落后等短板。因此,山東省將全面加快現代產業發展,其中,強化科技支撐,提升養殖的機械化、自動化水平是下一步的重要著力點,加快建設全省智慧畜牧大數據平臺,實現畜牧業養殖、屠宰、加工、流通全產業鏈的信息化管理,打造智慧型畜牧業。
飼養單頭豬的土地占用面積節約80%、節約用水20%、節能降耗25%、降低勞動力成本25%以上,生豬出欄成活率平均達到96.5%以上……能取得這樣可喜的數據,歸功于煙臺福祖公司自主研發的三層、四層立體養殖模式的投入使用,該模式應用國際先進的全自動液體飼料飼喂、環境控制、糞便處理、電子飼喂測定系統,降本增效作用顯著。
新希望六和則把智慧養殖、AI養殖運用到養豬項目上,引入智能化、科學化內容,增加養殖產業的科技投入,大幅提升生產效率和人工效率,進一步增強養豬產業核心競爭力。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與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聯合培育的優秀肉鴨新品系——中新白羽肉鴨配套系(簡稱“中新鴨”),具有完全的自主知識產權,打破了國外對白羽肉鴨育種的壟斷。
“中新鴨是根據中國人消費習慣定制研發,具有生長速度快、飼料轉化效率與瘦肉率高、繁殖性能強、遺傳性穩定等特點,其祖代、父母代種鴨和商品肉鴨的各項生產性能指標已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紀保全說。來源:大眾網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31041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