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早都不種了,騰出時間全身心經營幾棟大棚,效益相當不錯。再算上土地的收入,家里一年收入近10萬元。”5日,農安縣農安鎮南關村村民王龍盤算起去年的家庭收入。不種地哪來的土地收入?“家里的幾畝地都流轉給了合作社,不操心、不費力,一舉多得,家庭收入直線上升。”王龍笑呵呵地說。
農民既當“地主”又打零工、既搞副業又能增收,這在農安縣并不是什么新鮮事。2020年,農安縣土地流轉面積達24.3萬公頃,占全縣耕地總面積的60%,7.5萬戶農民從中受益。這個地處松遼平原腹地的農業大縣,土地流轉比例如此之高的秘訣是什么?
“地還是那些地,只是管理的方法不一樣,通過土地流轉進行資源整合,釋放規模效應。”農安縣農經局副局長董梅音表示,從根本上說,將土地流轉規模化經營是為了推進農業機械化、推廣農業技術、推動農業轉型升級,讓農業生產方式形成良性循環,實現土地效益最大化。
從村民手中流轉過來的土地誰來種?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成為農業種植的生力軍。近年來,農安縣在鞏固轉包、出租、互換、入股等流轉方式的同時,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提升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質量。目前,農安縣經工商注冊登記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達到9304家。
如何激活農村土地流轉要素,引導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怎樣增強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自主創新和擴大再生產能力?2020年農安縣加大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資、設備補貼力度,農機購置補貼、儲糧倉等項目優先由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承擔。對發展棚膜經濟、結構調整集中連片作業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給予水利設施、農業保險、網絡覆蓋等方面補貼,支持改善生產條件、實行標準化管理、降低經營風險。
“去年合作社流轉了225公頃土地,收成不錯!”位于農安縣小城子鄉西王家村的順民心農牧專業合作社除了發展種植、養殖業,還逐步延伸產業鏈條,發展農產品深加工,并成功申請了45.9萬元的“糧食烘干塔”項目補貼,合作社負責人王東俠說,依托綠色循環農業模式,統一耕種、統一管理,經濟效益逐年增加。
“鐵牛”下地,提質增效。農業機械化將農民從繁重的勞動中解放出來,提高農業生產率。
農安縣通過引導扶持、強化培育、典型帶動的方式,持續推進農業全程機械化作業,全縣農機總動力達到206萬千瓦,拖拉機保有量達到10.95萬臺,主要糧食作物玉米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96%。有力推動了土地流轉經營和新機具、新技術的推廣,促進農民增產增收。
“合作社流轉的500多公頃土地,從春耕到秋收只用十幾個人,全部實現了機械化!”農安縣合隆鎮陳家店村眾一農業機械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陳忠國說,合作社農機數量逐年增加,目前共有各類農機具100余臺(套),農機化水平一年高過一年。
以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中的職業農民為重點,創新政策機制,構建職業農民隊伍,有效解決“誰來種地”和“種好地”問題,為推進土地流轉和現代化農業建設提供人力資源保障。2020年,農安縣共舉辦10期、26個培訓班,培養高素質農民1214人,其中新型經營主體帶頭人823人。
農安縣農業農村局科技教育科科長沈維年介紹,培訓班學員經過理論授課、基地實訓、外出參觀考察等多種形式的培訓學習,理論水平大幅度提升,實踐技能實現新突破,經營理念更加先進,特別是經營規模和經營管理水平有了長足的進步。
實行稅收、工商優惠政策,全程提供優質植保服務,鼓勵農民加入土地股份合作社……農安縣一系列措施的實施,有力地促進了土地流轉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壯大,讓土地資源配置得到優化,促進了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來源:長春日報)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31041號
